“阿里和苏宁,一个从线上走向线下,一个从线下走向线上。双方都走到了互联网+的十字路口,在这个风云际会的历史关口,要么彼此冲撞,此消彼长;要么彼此融通,相得益彰。”
“我和张总,感觉就像结婚一样。”8月10日,当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苏宁云商董事长张近东并肩走进会场,揭开双方合作最后的悬念,马云如是调侃。
阿里巴巴集团将投资约283亿元人民币参与苏宁云商的非公开发行,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9.99%,成为苏宁云商的第二大股东。与此同时,苏宁云商将以140亿元人民币认购不超过2780万股的阿里巴巴新发行股份——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和中国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苏宁启动了交叉持股。于是,中国零售业史上金额最大的一次联姻诞生了。 恋爱可以盲目,但“婚姻”不能草率,更不要说两大巨头的战略联姻了。下面,记者为您梳理这次联姻的四个可能的理由:
一、苏宁的物流售后布局
早在战略合作发布会之前的“互联网+零售”紫金峰会上,张近东就罗列了苏宁云商可以媲美任何一家物流企业、完胜绝大多数制造企业的物流布局——452万平方米的物流仓储面积、12个自动化分拣中心、50个区域物流中心、300个城市分拨中心、5000个社区配送站。苏宁云商副董事长孙为民说,苏宁在中国90%的城市实现了“次日达”。
此前,为解决低负荷运转问题,苏宁500万平方米的仓储资源和智能运输网络实现了社会化,供应商可以借此预测消费者购买行为,更有效率地部署库存。今年上半年,美的、创维纷纷入驻“物流云”。
既然社会化后的物流布局可以开放给制造商,为何不能开放给阿里系?和京东自建物流模式不同,阿里巴巴更多与“N通一达”等国内物流企业合作,但自身线上、线下脱离的短板日益显现,尤其是面向社区的“最后一公里”配送,目前只能通过“菜鸟驿站”的解决,苏宁的5000个社区配送站就算数量有限,也能起到一定的互补作用。
二、线上线下的流量互补
一方面,阿里系电商可以为苏宁易购带来史无前例的流量。阿里巴巴决定为苏宁破天荒地在天猫开设超级旗舰店,今后苏宁将在天猫上拥有一个入口或频道。而阿里巴巴的支付业务等资源,也会在苏宁线上、线下全面开放。今年,阿里系电商有望总营收超过沃尔玛,而蚂蚁金服也取得了首批民营银行牌照,这正是苏宁的零售板块、金融板块所需要的资源。
另一方面,苏宁“云店”可以为阿里系电商带来更为贴身的用户体验。苏宁云商辐射全国的1600多家线下门店、5000个售后服务网点以及下沉到四五线城市的服务站,将与阿里巴巴强大的线上体系实现无缝对接,将为阿里平台的商户和用户带来丰富的展示、服务和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体验。
过去,阿里、顺丰都在发力更为酷炫的“互联网商店”业务,店内只有展板,并无实物,通过扫码,送货上门,但由于体验过于前卫,且不符合人们到店消费的基本需求——社群交际、情景氛围、实物触感等,结果不温不火,苏宁传统体验店有着更成熟的体系。
三、苏宁的C2B积淀
家电零售业起家的苏宁长期服务于传统制造商,而电子商务起家的阿里巴巴却一度被视为“传统行业颠覆者”。历经“互联网焦虑症”随后更名并转型后的“苏宁云商”,作为互联网零售商,看到了别人的“线下焦虑症”。
“这么多年来,我们参与很多传统企业的,成功率并不是很高。”马云在发布会上放了狠话:“未来二三十年,如果阿里不进入到线下,不和线下融合,阿里没有出路。”值得注意的是,马云专门提到,互联网的3W(3 Win),第一个就是让消费者赢,而“用户驱动”意味着要实现B2C(商家到消费者)的天猫模式,向C2B(消费者到商家)的按需定制模式转型。
在苏宁这里,有阿里巴巴想要打开的“大门”,以及可以洞见的大门里的“金矿”——2015年初,TCL、创维、康佳、夏普、先锋等彩电品牌负责人接连造访南京,与张近东谋划供应链变革。2015年春节刚过,海尔家电的线上团队就“搬”到苏宁徐庄总部二期大楼办公——中国家电供应链体系首次呈现“联合办公模式”。在这里,苏宁为合作伙伴提供的解决方案包括产品的促销规划、旗舰店运营、页面商品维护、在线客户服务,等等。
四、阿里的大数据优势
张近东透露,将借助阿里的大数据推动C2B定制时代的到来,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升级发展。阿里巴巴CEO张勇强调,随着双方数据的打通,一定会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信息,能够把消费端数据反哺到供应端,为生产商提供更多的价值。
此外,记者了解到,网络完善的菜鸟物流在苏宁自有配送体系的配合下,利用阿里巴巴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优势,能够智能化定制最佳配送方案,商品最快两小时之内就能送达。
“阿里和苏宁,一个从线上走向线下,一个从线下走向线上。双方都走到了互联网+的十字路口,在这个风云际会的历史关口,要么彼此冲撞,此消彼长;要么彼此融通,相得益彰。”张近东最后说,在战略合作这件事上,总共也只和马云见过两次面,但很快就达成了共识——线上线下融合一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